供給側改革助推中國影院轉型升級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6日

2015年我國全年共創作生產故事影片686部,動畫影片51部。年度電影總票房達44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為2004年以來年票房增幅的第二位,僅次於2010年的63%。全年城市影院觀眾達12.6億人次,同比增長51.08%,2016年春節期間,國內票房一度超過北美,樂觀估計認為,國內電影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會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觀影市場。但同時,票房造假、偷漏瞞報卻成為了阻礙中國電影健康發展的障礙。面對互聯網大潮,影院如何應對?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時發現新的發展機遇?如何藉助金融工具,助力產業發展速度? 如何藉助供給側改革,助推產業轉型升級?這些是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衝出去擁抱互聯網

近年,尤其是2014年底至2015年初,面對互聯網的“入侵”影院行業陷入一片恐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抵制,而在大地影院集團總經理于欣看來,這其中卻有着無限機遇,她們的論證結果是“衝出去擁抱互聯網”,成立電商團隊,主動去談營運方面的合作,共同探討營銷策略。

于欣說,電商有面向線下的需求,而實體經營的影院也需線上資源。不要人為地將線上線下划出明顯界限,二者可以整合。“我們需要圍繞電影文化族群,打造電影生態圈概念,第一步就是打破時空限制,線上線下資源都非常重要。”

“依託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是未來的趨勢。”在線上、線下合作的基礎上,共享會員數據,依託大數據分析,經脫敏處理,可對消費偏好進行精準分析,勾勒出清晰的“人物畫像”。“大數據要足夠大,單憑一家企業難以建立。”于欣說,“要通過合作把大數據建立起來。”

如今,每當大片來臨之時,很多影院9成的售票在線上完成,整合了線上資源,大幅節省線下成本。而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中國電影人都在努力“培養人們對電影文化的熱愛,把威脅轉化為有利的資源。”于欣認為,這才是中國影院和電影行業應遵循的道路。

運用金融工具,整合資源形成優勢

截至2015年底,全國影院總數超過6000家,且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這期間,運用多種金融工具,高速高質量建設影院,成為業內普遍共識。此前,大地影院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用部分影院未來票房收入作質押,與平安銀行進行融資合作;通過可轉債的方式,獲得阿里影業的融資。于欣表示,“我們會繼續開放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但是,選擇合作夥伴時,也會比較謹慎。“我們第一次開放股權與阿里影業合作,主要目的並不是融資,我們更看中雙方戰略資源的整合,進行深度合作。”

的確,背靠母公司南海控股,大地影院似乎並不“缺錢”。而真正需要中國電影行業關注的,是巧妙運用金融工具,並拓展合作領域。電商的資源在線上,需要開拓線下資源,而線下資源,是影院的強項。雙方需求契合,進行業務合作的延伸。

無獨有偶,在影片製作行業,整合與併購同樣精彩。自2014年開始,中南影業母公司中南重工開始向文化產業的轉型。相繼收購大唐輝煌、千易時代,豐富了自身的電視劇及藝人經紀業務,為其影片投資製作鋪平了道路,2016年發佈了各類型7部影片的戰略,在影片製作行業展開新競爭。

順應口紅效應,開展跨界營銷

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時候,加大投資規模,高速建設影院,是否在冒險。于欣堅定且樂觀地認為“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更能體現電影行業的魅力。”在她看來,電影行業不太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她引用美國“口紅效應”理論,認為經濟增速放緩階段,文化娛樂行業也許發展得更好。

她認為,現在的影院行業分佈分散,競爭激烈,萬達院線的市場份額為12-13%,大地影院為5%。市場仍舊快速擴張,尚未進入整合集中、平穩發展的階段。“對於中國的電影市場和影院行業,現在是最好的歷史階段,是高速發展的時期。”相比之下,美國市場已經飽和,已經沒有高速發展的可能了。

“此時,每個人都要明白自己的戰略是什麼,而非跟風,進行不理智投資。”于欣將目光轉向“電影+”跨業態營銷戰略,通過電影+創意餐飲、電影+創意零售、電影+創意互聯網等方式,提供豐富的附加服務,提升觀影人群消費體驗。

目前,國內影院收入結構中,票房佔據絕對優勢,而非票收入佔比極少,約為16%。在成熟的美國觀影市場中,非票收入接近40%,有時甚至更多。國內各家影院,都有增加非票收入的佔比,改變收入結構的需求。長久來看,過度依賴票房,對收入結構和盈利水平都將產生不良影響。

不僅影院在謀求轉型升級,影片製作技術同樣在當今迅猛發展。繼2015年,藉助“鬼吹燈”系列大紅大紫的《九層妖塔》與《尋龍訣》之外,依託特效技術3D動作魔幻作品《摸金符》也進入了緊鑼密鼓的籌備。近年國內的特效製作技術已今非昔比,一大批依託特效而誕生的影片不斷刷新着國內票房記錄。

進行供給改革,助推國內影院發展

目前,我國銀幕總數超過3萬塊,與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只差約7000塊。而在於欣看來“雖然銀幕總數不斷增長,但人均銀幕數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未來5到10年,國內的銀幕數還會快速增長。

隨着商業地產的建設,影院建設也快速在全國各城市普及,以前的地產開發,人們不會想到地產項目要配套影院,而如今,商業地產項目主動引進影院。影院的發展伴隨着商業地產的勃興,商業地產的不理性擴張,也會引起影院分佈失衡。

於是,影院的發展在地理分佈上局部失衡,有的城市非常少,甚至沒有現代化影院;有的地方發展過度,影院和屏幕的覆蓋數量超出觀影需求。于欣認為,應尋找影院地理分佈上的局部空白點。例如,有人認為一線城市已經飽和,但北京西部城區影院很少,成龍耀萊和石景山萬達開業時異常火爆說明了影院分佈不均的現實矛盾。所以“要充分做數據研究,尋找局部空白點,確保市場容量,再進行決策。”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人對品質的需求逐漸提升,內在要求電影產業和影院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于欣說,影院的升級,成為國內影院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中首先是硬件升級,座椅要更舒適,大堂需更明亮,放映設備更先進,為人們提供精緻的觀影體驗。

中國影院的健康發展

當記者問及近期的票房造假事件時,于欣表示,國內影院行業的問題不僅是票房造假,偷漏瞞報危害更大。按照院線與發行方的分賬規則,每張電影票的收入中將有部分上繳發行方。因此,票房的透漏瞞報極大傷害着電影創作知識產權。而2015年實際的票房收入,也許大於440億的統計數據。近期票房造假事件,造成外媒認為中國的票房小於統計數據,影響很不好。

面對高速發展的影院行業,不能觸犯原則,而創新亦不可止步,于欣說“不斷創新,試錯,才能完善自己。嘗試創新失敗,第一件事不是追責,而是找原因、做調整,承擔創新的責任和成本。電影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或許就是電影人轉變觀念、改善供給的速度和勇氣。”